2008年12月19日
在《棍棒与石头:侮辱的哲学》一书中,哲学家杰罗姆·诺伊(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人文学科教授)探讨了侮辱的性质、目的和影响,探索了侮辱如何以及为何会如此深深地羞辱、羞辱、激怒和伤害我们。在下面的文章中,诺伊探讨了本周早些时候在巴格达新闻发布会上扔鞋的含义。
2008 年底,在巴格达举行的本应是最后一次胜利新闻发布会上,一名伊拉克记者向乔治·W·布什总统的头部扔了两只鞋。虽然鞋子没有砸中(布什动作敏捷),但这一侮辱却传遍了世界各地。事实上,这位记者在许多阿拉伯地区已经成为了某种民间英雄。虽然不同文化对侮辱的定义有很大差异,但对尊重的渴望(以及相关的避免被不尊重或贬低的渴望)却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需要深入了解中东人对脚的态度,就能看出鞋子袭击是一种侮辱。当然,进入清真寺(或佛教寺庙)时必须脱鞋,而且人们普遍认为鞋子很脏。 如果侮辱的意图不明显,那么伴随的绰号(记者称总统为“狗”)肯定足以表明这一点。但是扔鞋子(记者在进入房间前已被搜查,毫无疑问手边没有其他可以扔的东西)的意义,则 印度电报数据库 写在一种跨文化可读的富有表现力的手势语言中。虽然这显然是人身攻击,但其目的并不在于造成身体伤害。考虑一个相关的手势:“一记耳光”。与一拳打在脸上不同,其目的通常不是为了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越界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它可能是对侮辱的回应,例如女人打了一个男人的耳光,因为男人对他进行了不受欢迎和不恰当的性挑逗。它可能是决斗的正式前奏,也可能是扔下手套。鞋子、手套、手都可以是交流的工具。扔鞋子也可以比作扔馅饼。并不是说任何人都不喜欢馅饼,只是馅饼不是用来扔东西的,而且把馅饼扔到脸上不是正常用法(因此无疑会使任何馅饼保修失效),而且这种无意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也许很幽默)很严重。这种攻击与一般的侮辱一样,更多的是心理和道德上的,而不是身体上的,这是对尊严的侵犯,表达了不尊重,也许还试图恢复侮辱者自己的尊严。关于表达性手势的语言(无论是普遍的还是地方的)的问题仍然存在。为什么在斯卡拉大剧院的舞台上扔花是一种赞美,而扔西红柿就不是?当然,世界并不鄙视西红柿(不管阿拉伯世界对鞋子的共识是什么)。惯例?但是,惯例是如何开始和建立的,才能产生一种被广泛理解的语言呢?有时,一个手势只是一个完整动作的简化版本(例如,当一个人挥动拳头来表达敌意时)。简化版的用鞋子攻击头部的动作向世界传达了雄辩的信息。它不需要实际接触或造成任何身体伤害,就能传达出愤怒荣誉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