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全球化是指通过商品、服务、资金和人员的跨境流动,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加深。
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世界经历了两个“全球化时代”。第一个时代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40 年左右。在 19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各国维持高关税(进口税),以保护国内经济免受外国竞争。1846 年,面对饥荒肆虐的爱尔兰数百万饥饿人口,英国单方面取消了进口谷物关税。其他工业化国家很快也降低了关税税率(见图 1)。同时,金本位制的得更加容易,因为当时汇出的货币实际上不是法郎、马克或英镑,而是它们的等价黄金。
1865-1913 年关税税率,作者:Richard Grossman。数据取自
1865-1913 年关税税率,作者:理查德·格罗斯曼。经许可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化不利。交战国宁愿摧毁敌人的货物,也不愿与敌人进行贸易。通常,交战国会尽量在消费品和战争物资方面实现自给自足。战争还导致金本位制的消亡,降低了货币跨境流通的便利性。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伤害了全球化,那么大萧条则扼杀了全球化。经济衰退的国家对商品和 财务数据 服务的需求比繁荣的国家要少,因此贸易量也随之减少。此外,经济活动的衰退导致各国试图通过提高进口关税来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见图 2)。而且,尽管多次尝试,但战前的金本位制从未成功复苏。
1914-1939 年关税税率,作者:理查德·格罗斯曼。经许可使用。
1914-1939 年关税税率,作者:理查德·格罗斯曼。经许可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工业化国家试图恢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于固定汇率和较低关税的贸易体系。虽然固定汇率只持续到 20 世纪 70 年代,但最终还是恢复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GATT) 成立于 1948 年,旨在多边全面降低关税,该协定更为持久。从成立到最近,关税水平一直在下降,贸易也在扩大。除了 GATT(及其继任者世界贸易组织)之外,区域贸易协定(例如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也进一步降低了贸易壁垒并促进了跨境贸易。这些发展受到了经济学家的欢迎,他们几乎一致认为贸易自由化可以改善总体经济福利,同时也认识到并非所有经济部门和劳动力都能从中受益。